Grand Seiko 於 1960 年成立,成立後的這十年為品牌爆發性的成長。就設計而言,這段時間見證了 Grand Seiko Style 的誕生,這模式至今仍賦予 Grand Seiko 標誌性外型與形象。就鐘錶製造技術而言,巨大投資與創新帶動了 Grand Seiko 兩家製錶團隊的發展:諏訪精工舍(為今日的 Seiko Epson Corporation)與第二精工舍(為今日的 Seiko Watch Corporation)。
1962 年,著名的紐沙特天文台計時競賽 (Neuchâtel Observatory Chronometer Competition) 公認為計時首要權威,開放瑞士境外的參賽者參賽。Seiko 是首家參賽的日本公司,1963 年,諏訪精工舍送出了一款屬於石英航海時計的座鐘。翌年,諏訪精工舍與第二精工舍兩家皆送出機械錶,然而這些早期作品的參賽結果不盡理想,Seiko 的最佳名次為第 144 名。儘管如此,兩家工廠致力於提高聲譽,專注開發高精準度機芯,在短短幾年後,高精準度機芯先在紐沙特天文台競賽榮獲最高獎項,而後是在日內瓦天文台競賽獲獎。諏訪精工舍與第二精工舍在這段期間獲得的技術成果最終轉換為商業開發。
在這些競賽中,穩定的精準度之於其他東西更受到重視,因此兩家工廠的工程師將工作重點放在消除精準度誤差的來源,包括溫度及方位差異。這致使發現並開發諸多新技術性功能,以及更重要的更高振頻的擒縱系統。
當時,生產以實驗室條件運轉的高振頻腕錶已經是一項艱鉅的工作。然而,生產在日常條件下也能達到相同成效的量產商品,就更是完全不同的挑戰,也是 Grand Seiko 工程師與製錶師要克服的挑戰。工廠利用了運轉高振頻機芯必要的主發條來產生更大力矩,並採用了高性能潤滑油和製造標準。
1968 年,兩家工廠都公佈了 Grand Seiko 常規腕錶,搭載 Hi-Beat 36000 機芯。
諏訪精工舍的 61GS 是日本首款搭載自動上鍊 5 赫茲機芯 Caliber 6145 的腕錶。每秒振動十次的機芯之於傳統每秒振動五次的機芯,在競賽中顯現了卓越性能,提供更高精準度與更佳操作穩定性。
61GS 證實為諏訪精工舍於技術性方面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腕錶之一,而這款腕錶是品牌 1968 年到 1975 年這七年的旗艦錶款之一。
在推出 61GS 不久之後,第二精工舍公佈了自家的高振頻腕錶 45GS。手動上鍊 45GS 同樣是每秒振動 10次,初期推出兩款錶款:Caliber 4522(具有顯示日期功能)和 Caliber 4520(沒有顯示日期功能)。儘管這兩款腕錶的機芯相對較薄(與之前的機芯 57GS 和 44GS 相比更薄),其精準度與自動上鍊 61GS 的精準度相當。
這兩款手錶均體現了 1967 年 44GS 錶款所建立的 Grand Seiko Style。這種引人注目、具有前瞻思維設計的多面切割錶殼與生動錶盤,為兩家工廠開發先進技術機芯的理想搭配。
61GS V.F.A. 於1969 年推出,採用非傳統的鈀銀合金錶殼。Caliber 6185 達到平均月差 ±1 分鐘的驚人標準。這項新基準被命名為「Grand Seiko V.F.A. 標準」,即 Very Fine Adjusted 的縮寫。
當然,這項嚴格的標準要求比 Grand Seiko 標準更為嚴謹的測試,而 Grand Seiko 標準已經勝過計時認證。15 天的時間以六個(超過五個)方位進行測試,以符合平均日差 ±2 秒的嚴格標準。
61GS 的新版本於 1972 年首次亮相,其設計有別於上一款錶款設計。搭載機芯 Caliber 6186,並加入顯示星期與日期的功能。
第二精工舍的高精準度錶款推出時間與 61GS V.F.A. 推出時間落在同一月份,搭載手動上鍊機芯 Caliber 4580。這款機芯和 61GS 一樣,達到平均月差 ±1 分鐘,或是平均日差 ± 2 秒。就設計而言,45GS V.F.A. 的設計特色為其極為獨特的錶殼型式。
1970 年,第二精工舍推出第二代錶款,錶殼採用 Grand Seiko 更經典的設計,而錶盤則標示 V.F.A. 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