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文章
9. 17. 2022
日本之美:藝術家
Koichi Uchida內田浩一的製陶藝術
與陶瓷藝術家內田浩一對談。

所有美感皆通往Grand Seiko。

日本之美舉世聞名

我鍾愛的日本之美。
陶瓷藝術家內田浩一精選。

我周遊世界四方,以當地發掘的黏土創作不同類型的陶藝品,持續以自己的方式研究。於此過程中我意識到了一些事物。在日本,人們審視陶瓷之美的觀點,與其他國家截然不同。

中國和韓國這兩個堪稱日本陶瓷作品導師的國家,長期以來一直站在當時政治背景或政府的美學立場上,故此官方烤瓷窯爐出產之陶瓷被認定價值較高。主要而言,它們採用對稱美學,以更高的精確度完成。其上釉方式使色彩均勻,且陶瓷上使用之繪畫技術是最高水準。

400年前,當陶瓷自中國和韓國引入時,日本人發現,它的美並非產自官方的烤瓷窯爐,反而來自一般民眾作為製造工具以私有窯爐中生產的各色容器。最完美的例子是朝鮮李氏王朝「大井戶茶碗-名為Kizaemon喜左衛門」,其為指定之日本國寶。

國寶「Shino Chawan(茶碗)-名為Unohanakadan卯花墻」於美濃縣的牟田洞古窯燒製而成。另一個則於日本Hon’ami Kōetsu本阿彌光悅工匠製造並被指定為國寶的Shiroraku (白樂)茶碗,三井紀念美術館收藏與拍攝。

自桃山時代(16世紀),日本人開始著手嘗試製作自己的陶瓷,並從製品中觀察以汲取靈感-內在之美。這些陶瓷並非為彰顯其技巧,而是具有驚鴻一瞥之美的印象,只有具精湛技巧及强烈情感的匠人方能完成。

例如,大多數茶碗都擁有柔和起伏的波浪形杯緣,且大部分皆未塑造成完美的圓形。上釉的色彩並不均勻,繪製裝飾與當代藝術作品一般抽象。來自桃山時代的「志野茶碗(茶碗)-名為卯花墻」,是於日本製造,被視為日本國寶的兩個碗其中之一。此碗的日式美感清晰可見。日本人帶著此等創造力,在器皿上反射了白雪景緻或灑落於葉片間的光線。

川喜田半泥子「Kohiki chawan(茶碗)-名為(雪の曙)」。曲折的開口、淺粉紅色的表面和指痕下方鐵色基調是此茶碗最引人注目之處。由石水博物館收集並拍攝。

同時,於使用者出發亦發展出類似的審美觀。不同於中國和韓國,日本人用餐都會手持盛裝食物的器皿,若食物是湯,他們會以口就碗啜飲。如器皿過於沉重,則太過麻煩,如使用時口感不適,可能永遠束之高閣。茶道文化(飲茶儀式)也具重大意義。在茶道室,每一件茶具都是小心翼翼手持並仔細對待。換言之,日本人耗費在茶具上的時間遠多於其他族群。

作為對日本美學有著深刻理解的使用者,川喜田半泥子創造了許多傑作。他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名為「雪の曙」的Kohiki chawan(茶碗),由石水博物館擁有。抱持著”不將太多意圖強加在作品上”的意念投入工作中,透過他想傳達的「知所行止」意念,人們能感覺到他不同凡響的才能。

黒田泰蔵的「圓柱體」承繼了日本之美,持續至今。其精確性完整且複雜。攝影:Tomohiko Tagawa

其他將日本美學傳承至當代的藝術家有Ryoji Koie鯉江良二和黒田泰蔵。評論家認為良二前衛,就技術而言,他非常精通拉坯,即便是最單純的碗或壺也極富品味。雖然泰蔵的作品給人的印象非常謹慎,但我認為它們確實代表了日本獨一無二的特性。例如,他最著名的作品「圓筒《圓柱體》」的形式看以最簡單,但邊緣有微微的波動,完整且複雜。這出自於他最高水準的技巧。

由於匠人和使用者共有的獨特審美觀,日本滋養出一種獨特的陶瓷文化,且獨見於世界其他地方。基本上,這種特質已經400多未曾改變。許多人認為他們「喜歡」的器皿能在這個時代存活下來是有原因的。

Koichi Uchida內田浩一

1969年生於愛知。畢業於愛知縣瀨戶工科高等學校,主修陶藝術。在一家量產的陶瓷廠工作後,他出國旅行,參觀世界各地的陶藝工作室,用當地的黏土創作陶瓷。1992年,他在橫濱市開設了自己的工作室。2015年,他開設私人博物館「萬古燒陶藝博物館」,介紹萬古燒瓷器。他以廣泛的創意風格和安全技術,以對古董的濃厚興趣而聞名,享譽日本國內外。他是當代日本數一數二知名度高的藝術家,亦是收藏家。

原始日語文字=Akiko Inamo   攝影(肖像)=Kensaku Kakimoto

Keep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