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外在還是內心,人們都經歷了一場動盪。順著時間的推移,日子讓我們開始想要變得樸實簡單;而在一百多年前出現的「侘寂」(Wabi sabi)一詞,除了道出了日本對於「何謂本質」的釋義,也恰巧在全世界正視內心、體認不矯飾的今日,讓這個足以代表日本文化的侘寂美學,在生活蔓延展開。
圖片提供/一斤面包、森/CASA、製陶方式、溫事、栢悅國際
如果說,「文化」是一群人在某段時間裡追崇的某種生活方式,那麼你最嚮往的日常樣貌是什麼樣子?或者,你該問問自己,在這個充斥巨量資訊、快時尚、前衛科技的演算時代,你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醞釀自古老的傳統日本美學,「侘寂」要人們放下用邏輯掌控生活的節奏,重新以「心」過好生活。這個源自日本茶道文化的思維,將美學帶回到根本;誠如作家Beth Kempton所說的:「侘寂真正之美不是在事物上,而是在生命本身的特質。」
在google上搜尋「侘寂」,你能得到多頁的長串釋義。不管這些內容是專業正解、還是擦邊球的模糊定位,「侘寂」對於當代的能見度,不再僅是侷限日本的文化語詞,而是全球風向。拆解「侘寂」兩字,「侘」在日文的字義,指的是簡樸的美學,也是粗糙無飾的至美;而「寂」在日文的字義,則是歷經歲月淬鍊的沉靜韻味。「侘寂」所組成的意思,即是一種意識與本質的探討;它可以是你心靈直覺的想法,也可以是眼睛所見的自然美。對我們的繁忙日常而言,「侘寂」能沉澱內心、開啟感官,接受事物本來的不完美。
尤其,在這麼充斥著包裝與過度修飾的商業時代下,關注內在本質的全新生活方式,的確能讓人卸下壓力,重視自己內心的聲音;用緩慢而深長的體悟,擁抱自己、他人、靈魂、環境、或是物件的本質面貌。
從文化面向轉譯到生活日常,鏈起日本食、衣、住、行各個面向的侘寂美學,勾勒出一個能靜靜滿足、質素簡約的安適感。那種留下時光線索、甚至有點缺憾的自然細節,反而帶出質樸的溫度,從不完美裡面,找到讓人愛上世界真實與美學的共生關係。
日本古老傳統修繕技術的「金繼」,深切演繹侘寂美學所陳述的「不完美」。具有悠久歷史的「信樂燒」與瀨戶、常滑、丹波、備前、越前合稱日本六古窯,它最大的特徵就是明顯的紅褐色與陶土的顆粒質感,但摸起來卻非常柔滑而沒有刮手的硬刺感;高溫燒成後的燒焦痕跡和自然釉的景色是觀賞的重點。此金繼大壺的修補,必須反覆通過填補、找出合適殘片與造型重建,才能達到適合的高度與厚度。
有趣的是,雖然侘寂美學與「奢華」八竿子打不著,但是這股以「追求不完美」為初心的樸實力量,卻用驚人的「潮流」,掀起全世界名人對於簡約或者無常美感的嚮往。像是Kanye West與前妻Kim Kardashian就找來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侘寂設計師Axel Vervoordt,以不加粉飾的奶白色調與自然質地,和諧而寧靜地讓宅邸呈現最質樸的樣貌與自然紋理。就連台灣許多餐廳和店面,也紛紛嘗試把侘寂美學的佈置,放入設計中。
不僅如此,侘寂美學更從居所佈置的裝潢,反思到物件、自我、甚至是生活的基本形式。不管是全球嚮往Less is More的產業風向、使用老物的惜物價值,還是回歸自我、內在的心靈課程,侘寂美學都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只要內在什麼都不缺,就不必過多計較外在世界的得失;擁抱樸實與自然,你就能隨遇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