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Iain 圖片提供:甦活創意
台灣造紙業最早可回溯到一九三五年,日本人在探勘台灣各地後發現,南投埔里得天獨厚的好山好水,不含鐵質,非常適合用來造紙,於是從日本引入「流漉」抄紙法,並成立「埔里製紙所」,為埔里日後的手工抄紙業重鎮鋪路。
其實,最初埔里生產的紙多為民生用紙,隨著文化活動的興盛,以及技術改良,使得書寫紙需求增加,帶動埔里造紙業的興盛。此時,來自新竹北埔的小夥子黃煥霖,也來到台北到台灣棉紙公司當學徒,等到獨當一面時,便與太太於一九六二年成立福隆棉紙廠,更騎著機車穿梭大街小巷賣紙,等到規模越做越大,連挑剔的日本人都指名找他,幾年後乾脆到埔里設廠造紙,從生產到銷售一條龍包辦。
不過,適逢書寫習慣改變,加上機器造紙與全球削價化競爭,使得埔里紙業逐漸式微。全盛時期,埔里紙廠有快六十家,如今卻僅存不到五家,面對巨大的生存壓力,黃煥霖也只能硬著頭皮尋求出路。不若其他紙廠向國外擴充或另起爐灶,抑或成立觀光工廠藉以拓源,黃煥霖選擇把紙做到更精良,讓使用者相信手上這張紙有其價值,宛若藝術品般,勝過機器量產的品質。
福隆第二代黃國權回憶,為了接下家族這個重擔,他從小就泡在紙廠裡,看著老師父們如何處理樹皮。相較中國常使用的清檀木皮原料,堅持日式做法的福隆,是選用楮木皮來造紙,再將原料浸泡後蒸煮、漂白、篩選去雜質,藉由打漿讓紙張獲得更好的拉力與強度,之後更以製作手工紙特有的撈紙,左右擺盪使紙漿厚度均一,最後經過壓榨脫水、烘乾、乾燥等手法,才得到一張張美麗柔細,且纖維密密交錯但不見雜質的手工紙。然而手工造紙過於艱辛,人手不足的情況下,黃國權只得用機器取代部分製程,並針對客戶需求,積極開發少量多樣的加工色紙和古書畫修復用紙。
如今福隆產製的紙品已達上千種,黃國權也時不時會到廠房內與師傅討論研發新款,像是杏色、緋色、藏色、羅紋、奉書、夾竹桃等,不論哪一款都很能吸墨,讓書畫有更佳的渲染力,就連著名書法家李蕭錕都盛讚:「福隆棉紙紅華宣的細緻柔軟,如同女人肌膚,潔白光滑。」其中,福隆還有一款特級宣,紙質紋理細緻,就算書法苦手來寫,字都能變得好看,還有客人打趣說是加了美顏功能的宣紙。懷抱著傳承文化的精神,如同工藝職人般一生守護傳統造紙,讓每張紙都有不平凡的姿彩。
福隆棉紙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長春路89號
電話|02-2537-6771